2017年告別了從實習醫師就開始的17年長庚生涯,進入到診所的環境。

在台北長庚7年,從實習醫師、住院醫師、總醫師、牙周病專科醫師訓練,長庚顱顏口腔研究所進修。

到基隆長庚10年晉升了研究所碩士、講師級主治醫師、牙周病專科醫師、台灣植牙醫學會(現台植盟)植牙專科醫師,也擔任骨鬆中心牙科專責醫師、血友病中心牙科專責醫師。

再到診所約4年。

歷經不同的環境生態,就我個人的觀察經驗,寫下一個心得,希望能給各位醫師一點參考。


「你終究要到診所的,何不一開始就出來」

如果「志在診所」,是需要及早佈局的,因為診所環境的生態是變化很快。

就牙周病的診療,在牙周病統合治療以前,牙周病診療大都以自費為主,進入門檻較高,因為患者接受度相對較低。

牙周病統合治療後,健保有給付,患者接受度相對提高,雖然對資深醫師來說,還是不符時間成本;但是對新進醫師來說,注挹還算不錯。

因此,牙周病專科醫師在診所初期已無較高競爭力,即便先前在訓練機構、教學醫院,有累積人氣,到診所還是要從頭開始。

在醫院多少還是靠醫院的名氣,除非,在從醫院離開時,把患者帶走,這得看你的個人魅力、患者忠誠度,最重要是你的診所離原醫院的距離。

像我從基隆醫院到台北市診所,就幾乎是從頭開始;一方面也是對原醫院的尊重。


專科醫師有心從醫院到診所時,還是得下點功課,現在網路行銷:Facebookinstagram、個人網頁,甚至顏值高的醫師上電視節目已經越來越普遍,但這是大多醫院不大去做。

一方面患者上醫院的習慣,醫院的患者眾多,所以不做行銷,仍有穩定的量。

或者學術有專精的醫師,可以多由報告、演講,打響同業間知名度。

或者參與學會、工會活動等。


如果不是自己當老闆,或是幾個志同道合的股東一起開業。看診流程就必須看老闆的風格。

如果診所有分科概念,比較有利於專科醫師經營,專科醫師就是大家做自己專精熟悉的療程,較能有效發揮所長,一樣的時間,激起最大效能。

如果診所每個醫師都是個體戶,就必須從門診一般牙科先做,等到量起來,才能篩選,做自己想做的事。

但是這個環境就是競合,保持好人緣,建立好人脈,一起把餅做大,當其他醫師量也起來,也就會走向專科化(難的,不好搞的就給專科吧)


賴弘明老師是一個好導師。他力行一個很棒的程序。

當接到其他醫師轉診後,會回信給原轉診醫師,說明患者的牙周情況,在治療結束後會再報告一次,

原轉診醫師得到充分尊重,重要是了解這個牙周專科醫師不會是無底洞,不用擔心把患者轉給他就會被吃掉,是很有誠意在合作的。

合作最重要就是誠意、尊重、共同利益。

所以,在牙周治療方面,我重在患者的清潔保養,當有複雜的治療計畫時,完全尊重、配合全口重建醫師的治療計畫。


因為在台北長庚牙周專科的紮實訓練,所以不太做一般牙科,甚至假牙贗復的部分。

所以,與其說診所需要牙周病專科醫師,不如說,牙周病醫師需要其他科醫師的幫忙,大家互相尊重,自然合作愉快。

通常經由轉診,先由一個醫師提到牙周病,甚至提到有自費的需求,專科醫師再接手,患者接受率會比較高。

同樣的,如果患者有需要inlay/onlay嵌體或是牙套,牙周醫師先提過,後續贗復醫師接手也比較容易接受。


至於植牙需求患者,診所醫師幾乎都是一位醫師從頭做到尾,但是牙周專科醫師大都只做手術植牙根補骨、補牙肉的部分。

一方面,也是懶得再學假牙部分;一方面,也是讓其他醫師暸解其轉診過來不用擔心假牙被我完。

我通常都會先找到願意配合的醫師,了解假牙醫師習慣的品牌,但是還是要看,定治療計畫的醫師需要我合作到什麼程度。


對於剛出社會醫師,因為現在牙周病專科醫師已經成為部定專科醫師,之後訓練一定要在專科訓練機構,

或是有心學術研究的醫師,在醫院訓練還是相對紮實,當然有機會到國外進修更好。

但是醫院比較重學術實證,接受新器械、新材料、新醫療觀念的速度比較慢。

想想也是有點弔詭。

不過環境是一回事,重點還是在個人,要先想清楚自己的目標,才能抗拒誘惑,克服挫折,堅持下去。 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牙周邊緣人 的頭像
    牙周邊緣人

    牙周邊緣人的部落格

    牙周邊緣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